10月16日,杭州公交集团正式上线30辆新无轨电车,分别投放在151路与K155路两条经典线路上。其中4辆复古涂装的主题电车,还将化身“流动的博物馆”,不仅让曾经的经典电车风貌重现,车厢内还展陈了不同年代的电车相关老物件,更串联起杭州60余年的无轨电车发展史,为市民乘客带来打卡、互动、文创等多重惊喜。
杭州无轨电车的“时光印记”
杭州无轨电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。1960年秋,杭州开始筹办无轨电车,至年底初步竣工。1961年4月26日,杭州在胜利剧院举行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落成典礼,原拱宸桥至城站的1路公共汽车改为无轨电车,三年后延伸至南星桥。
1977年末,1路电车改为51路,同时新增52路(南星桥至武林门)和53路(武林门至火车站)两条电车线路。
1989年6月,51、52、53路线路编码更名为151、152、153路。9月28日,155路无轨电车正式开通,从和睦新村开往开元路口。2013年5月,阔别多年的K155路恢复运行,再一次回到了杭州市民身边。由于数字“K155”形似英文字母“KISS”,155路被网友们评价为“浪漫的爱情公交线路”。后期,当杭州其他公交线路编码取消“K”之时,唯有K155的编码仍然保留了“K”。“青年”无轨电车自此正式启用,由于使用了德国尼奥普兰技术,被乘客亲切地称呼为“电尼”
四辆复古涂装主题电车 “内外有料”化身“流动的博物馆”
此次上线的四款复古涂装主题电车,重现了杭州电车史上的经典车型风貌:
红色条纹款:复刻8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的“561”型电车;
绿色条纹款:还原90年代杭州本土制造的D70C型无轨电车;
蓝色条纹款:再现1999年全国首款空调无轨电车;
白色彩球款:还原2002年杭州自主研发的流线型CJWG150型电车。
每辆车还复刻了当年的自编号,如红色车“6-9020”、绿色车“6-9101”等,细节处处体现时代感。
车内设有老物件展示区,展出由市民捐赠的“票夹、月票、摇手柄”等实物,承载了几代杭州人的出行记忆。车内挡板、插片上也印有电车发展历程的图像与文字,系统梳理了从“辫子车”到即冲式纯电动车的技术演进与服务升级。
市民还可通过“杭州公共交通APP”查询151路或K155路,在线路图上找到特殊复古图标,即可实时定位主题电车,便捷参与这场“流动的博物馆”之旅。
新老电车“交班” 老司机、售票员“限时返场”
10月16日无轨电车新车上线当天,新亮相的复古主题无轨电车将与服役多年的“青年”电车在拱北小区公交总站完成一场特别的“交班”。新老电车并排停靠,复古与现代的车身涂装,仿佛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活动现场还邀请了多位“老电车人”:曾手握方向盘的电车司机、穿梭车厢的售票员们,现场分享与电车的独家记忆。令人期待的是,老售票员在复古电车内“限时返场”,为乘客发放定制纪念车票,重现“有人售票”时代的乘车体验。接过车票的瞬间,仿佛穿越回那个攥着月票、听着门铃声上下班的年代。
浙江省劳动模范、原520路司机沈伟娣从1994年开始驾驶“无轨电车”一直到2008年。曾经的她,是一名电车的售票员,为了转岗为电车司机,还专门考取了N牌电车驾照,“子弹头、方头的电车我都开过,方向盘比普通汽车重,要时刻惦记着头顶的‘辫子’(集电杆),生怕脱线,现在的技术比以前更好了,即使脱辫也不会影响乘客出行。”
杭州公交集团电车分公司的工作人员赵立英是老售票员代表,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151路售票员,“那时候车厢里挤得满满当当,我要穿梭在人群里售票、报站,‘乘客们,武林门到啦,前门上车后门下车,上车的乘客请买票’这句话,一天要喊上百遍。”
而今天特别巧的是,一场跨越三十年的重逢,为她的“限时返场”增添了戏剧性的温情。当她拿着票夹登上新车,准备为乘客重现“有人售票”的体验时,发现驾驶座上正是她三十年前在151路上的老搭档——驾驶员林旭华。昔日并肩工作的伙伴,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下再度同车,两人相视一笑,时光仿佛瞬间倒流。“今天再体验一次撕车票、按门铃,当年的场景一下子就回来了,更何况身边还是老搭档。”赵立英感慨道。
原电车分公司客运科支部书记赵美萍还记得2002年的“高光时刻”,“那年杭州上新了白色彩球车(CJWG150型无轨电车),流线型外观特别洋气,好多市民专门来打卡,还有人追着车拍照,那热闹劲儿,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亲切。”
这场充满仪式感的告别与迎新,也吸引了许多市民与“电车迷”专程前来。吴老先生是K155路几十年的老乘客,从年轻时起,他就习惯从城站坐上K155路回家。如今,他的小孙子也成了一名小电车迷,听说今天新老电车交接,特意嘱咐爷爷一定要来多拍些照片。“我得给孙子带回去看看,这车啊,装着我们好几代人的记忆。”吴老先生举着手机,认真记录着眼前的画面。
专程从嘉兴赶来的沈先生,则是一位资深电车迷。“我是在杭州上的大学,知道杭州有无轨电车,2019年就专门来打卡151路。”他回忆道,“印象特别深,当时驾驶员到了终点站,还会手动把‘辫子’降下来。其实我从2013年就开始关注周边城市的电车了,那时杭州的主力车型还是‘福宝’。这次电车更新换代,对我而言,不只是车型升级,更是公交文化、城市文化的一种传承。”
与青年电车说“再见” 感谢一路守护
据了解,10月16日当天151路、K155路的末班车,将由青年电车“邮政绿”电车运营。这批被公交爱好者们亲切地称为“电尼”的老伙计们,终于要跟大家正式说“再见”了,这也将是该款电车最后一趟执行运营任务。想送别这位“老伙计”的市民,可提前查询末班车时间,用一次乘车之旅,与这段电车时光好好告别。
而位于拱北公交站旁的蚕花港邻里综合体地下一层的“大运河拱宸桥城市共生记忆馆”,仍然保留着杭州与电车的那些故事。馆中的“乘运再起”展厅,打造了老厂生活场景和无轨电车151路站台的复原场景,再现了当地过往的生活与交通风貌。有兴趣的市民也可以去展厅,再沉浸式感受电车与杭城的发展记忆。
“从1961年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开通到今天新的无轨电车上新,每一辆电车都是杭州城市发展的‘见证者’。” 杭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,此次无轨电车上新不仅是对老车型、老物件的致敬,更是对城市记忆的梳理,“未来我们会继续挖掘公交背后的市民故事,让公交不只是出行工具,更成为传递杭州人文温度的‘移动载体’。”